王英杰,电科2204班,中共党员,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、舜宇奖学金、校长一等奖学金,荣获校级优秀共青团员、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。在读期间积极参加竞赛,获得“西门子杯”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国家级特等奖、华北五省(市、自治区)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三等奖、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得省部级二等奖;主导完成《基于ZYNQ与神经网络的手写数字识别系统》等项目。

道由白云尽,春与青溪长
于我而言,大学并非一条预设好的坦途,而是一片需要我自己亲手绘制地图、亲手点亮灯火的探索之地。我的旅程,始于一次关键的“转轨”。2022年,我被其他专业录取,但内心深处对电子世界的向往从未熄灭。我深知,与其在一条不契合的轨道上滑行,不如奋力一跃,亲手扭转方向。这种“不满足”和“我想要”的劲头,成了我大学阶段最初始、最持久的驱动力。从决定转专业的那一刻起,我便明白,我与时间的赛跑开始了。我无法忍受无所事事的焦虑,于是为自己设定了第一个阶段性目标:用尽全力,到自己喜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。当别人还在适应新环境时,我已经用学习计划将每一天都填充得严密而扎实。最终,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成功叩开了新专业的大门。这只是开始,但它教会我:坚定的信念,是弥补一切差距的起点。
少年负壮气,奋烈自有时
进入大二,真正的挑战才刚来临。我需要补修大一的专业课,同时跟上大二的进度,课业压力如山。但我绝不给自己设限。时间挤一挤总会有。我将这股“好胜”投入到了另一个战场——学科竞赛。从焊接电路到调试代码,从数学推导到界面编程,我在“西门子杯”“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”“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”等一个个比赛中,与团队一起将深夜熬成黎明,将挫折反复咀嚼,直至化为成功的养分。这段时期,“焦虑”是我最熟悉的同伴。无论是准备考试与竞赛还是谋划保研,它总如影随形,给我内心沉重一击。但我后来才懂得,“我必定得克服诸多障碍,逆境与顺境都会令我受益。”正是因为我坚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这些事,才会为此感到焦虑。这种焦虑,像一记猛掌,推着我踉跄却不停地向前奔跑。
履历渐丰日,求索未停时
我逐渐认清了自己的“作战模式”:我仿佛没有能力在同一个阶段干好几件事,那我不如在一件事情上,猛烈地增加“炮火”,把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。大二专注竞赛,大三我便全心扑向实践。从自主设计高精度测量系统,到电脑鼠实践,再到在FPGA上构建智能时钟和神经网络识别模型,我将脑海中的知识,一点点焊接成真实的电路,编写成能够思考的代码。这些亲手创造的系统,是我交给自己的答卷,它们让我确信,理论之树,终能在实践的土壤中开花结果。
却顾所来径,苍苍横翠微
回望来路,那个22年的冬天依然清晰。曾有善意地提醒告诉我,转专业后的基础差距,可能会让我与保研失之交臂。但我从不服输。心有多大,舞台就有多大。我想要,我就要得到。今年秋天,我以预推免面试第二名的成绩推免至厦门大学,获得心仪导师认可,为那段充满焦虑与奔走的岁月,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注脚。

山外有山,我清楚地知道自身与顶尖同侪的差距,也明白自己履历的每一处细节都算不上完美。但它独一无二,且被我精心对待。我外有我,我始终在成为“更好自己”的路上,步履不停。很感激这次机会,让我能回顾这段焦虑与充实交织的岁月。在梳理中,我再一次在内心肯定了自己走过的每一步。亲爱的朋友们,祝愿我们的选择与命运严丝合缝,蒸蒸日上,平步青云!